厭氧:污水生物處理中,沒有溶解氧也沒有硝態氮的環境狀態。溶解氧在0.2mg/L以下。
缺氧:污水生物處理中,溶解氧不足或沒有溶解氧但有硝態氮的環境狀態。溶解氧在0.2-0.5mg/L左右。
好氧:污水生物處理中,有溶解氧或兼有硝態氮的狀態。溶解氧在2.0mg/L以上。
曝氣:只將空氣中的氧強制向液體中專一的過程,其目的是獲得足夠的溶解氧。此外,曝氣還有防止懸浮體下沉,加強池內有機物與微生物及溶解氧接觸的目的,從而保證池內微生物在有充足溶解氧的條件下,對污水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
活性污泥:由細菌、真菌、原生動物和后生動物等各種生物和金屬氫氧化物等無機物所形成的污泥狀的絮凝物。有良好的吸附、絮凝、生物氧化和生物合成性能。
活性污泥法:利用活性污泥在污水中的凝聚、吸附、氧化、分解和沉淀等作用,去除污水中有機污染物的一種廢水處理方法。
生物膜法:使廢水接觸生長在固定支撐物表面的生物膜,利用生物膜降解或轉化廢水中有機污染物的一種廢水處理方法。
氣浮:氣浮法是在水中通入或產生大量的微細氣泡,使其附著在懸浮顆粒上,造成密度小于水的狀態,利用浮力原理使它浮在水面,從而獲得固液分離的方法。產生微氣泡的方式有曝氣和溶氣等。
混凝:混凝的目的在于通過向水中投加一些藥劑(混凝劑或助凝劑),使水中難以沉淀的膠體顆粒物能相互聚合,長大至能自然沉淀的程度,這個方法稱為混凝沉淀。
過濾:在水處理過程中,過濾一般是指以石英砂等粒狀填料層截留水中懸浮物質,從而使水獲得澄清的工藝流程。過濾的主要作用是去除水中的懸浮或膠體物質,特別是能有效去除沉淀技術不能去除的微笑粒子和細菌等,對COD和
BOD也有某種程度的去除效果。
沉淀:利用懸浮物和水的密度差,重力沉降作用去除水中懸浮物的過程。
污 水 水 質
SS:固體懸浮物,一般單位mg/L。一般指:應濾紙過濾水樣,將濾后截留物在105℃溫度中干燥恒重后的固體質量。
COD:化學需氧量,一般單位mg/L。COD的測定原理是:用強氧化劑(我國法定用重鉻酸鉀),在酸性條件下,將有機物氧化成為CO2和H2O所消耗的氧量,稱為化學需氧量。用CODCr,一般用COD表示。COD優點:能較精確地表示污水中有機物的含量,測定時間僅需數小時,且不受水質影響。化學需氧量越大說明水體受有機物污染越嚴重。
BOD:生化需氧量,一般單位mg /L。有機污染物經微生物分解所消耗溶解氧的量。
NH3-N:氨氮,一般單位mg/L。氨氮是指水中以游離氨(NH3)和銨離子(NH4+)形式存在的氮。
TP:總磷,一般單位mg/L。污水中含磷化合物可分為有機磷和無機磷兩類。
大腸菌群數:是每升水樣中所含有的大腸菌群的數目,以個/L計。
細菌總數:是大腸菌群數、病原菌、病毒及其他細菌的總數,以每毫升水樣中的細菌菌落總數表示。
隨著水資源的日益短缺,實現工業廢水零排放是大勢所趨,用于高含鹽廢水零排放的蒸發結晶技術的核心是蒸發。介紹了多效蒸發、熱力蒸汽再壓縮蒸發、機械蒸汽再壓縮蒸發、降膜式機械蒸汽再壓縮循環蒸發等的工藝流程、技術特點、存在的問題及其應用情況,指出不同企業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蒸發結晶工藝,在最大限度地對廢水進行回用的基礎上實現廢水零排放,為可持續發展作貢獻。
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實現工業廢水零排放是大勢所趨。美國在1970年首次提出了廢水零排放的規定,美國電力研究中心將廢水零排放定義為“不向地面水域排放任何形式的水(包括排出或滲出),所有離開電廠的水都是以濕氣的形式或是固化在灰渣中”[1-2]。
我國于2005年頒布的《中國節水技術政策大綱》明確提出要發展外排廢水回用及“零排放”技術。實現工業廢水零排放,首先要通過優化工藝,提高裝置的用水效率,降低水耗;之后采用超濾(UF)、電滲析(EDR)、反滲透(RO)等工藝將廢水充分回用;經過深度濃縮的高含鹽廢水再通過蒸發結晶等過程最終實現廢水的零排放。本文對幾種蒸發結晶技術及其應用情況進行介紹。
全國服務熱線:
微信咨詢
微信咨詢